2016年11月2日星期三

不只是灾难扫把星,你不知道的彗星事(1)

文/胡佳伶|任职於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997 年来访的海尔波普彗星带给大家许多惊喜。图 / www.astropix.com
编按: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中那颗关键的彗星,紧紧牵动着整部片的剧情发展。人类对於彗星的观察与想像,很早就出现在中外古代的史书记载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於这个拖着长长尾巴的星体有许多好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来源和结构带你重新认识彗星。


大家常说天文爱好者有四个毕生一定得要看到的天文奇观:日全食、流星雨、极光、大彗星,不知道您亲眼目睹了几个?

彗星的历史


古时不论中外,彗星皆被当作不祥之物,认为它预兆著天灾人祸,这从中国古代对彗星的其它称呼:孛星、星孛、妖星、异星、蓬星、长星……便不难看出。中国对於彗星的历史纪录悠久而详细,在《准南子.兵马训》一书中「武王伐纣……彗星出,而受成殷人以柄。」便记载着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次彗星天象;《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记载,更是世界上关於哈雷彗星的最早史料(西元前 613 年);《晋书·天文志》「彗星所谓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或经天。彗星本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则是首次对彗星的性质、型态和彗尾的成因有了比较详细且正确的描述。

古人对於彗星之戒慎,更可以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所出土的西汉古墓帛书看出,内有 29 幅各种彗星形态,记录了古代所观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彗核与彗尾。
马王堆帛书中的彗星临摹图。图 / 成功大学物理学系 
西方对彗星本质的解释,始於亚里斯多德的「宇宙论」,他认为彗星是种大气现象。1543 年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却也未对彗星提出新见解。直到 16 世纪末期,麦可.麦斯特林(Michael Maestlin)及第谷.布拉罕观测 1577 年出现的大彗星时,才首次注意到彗星在天空移动的角速度要比月亮还要慢上许多,证明彗星距离比月球还来得远,也就是说彗星并非属於亚里斯多德主张的地球领域,而是在以太构成的天域之中。

西方历史中,彗星与灾难的连结也不遑多让。 著名的贝叶掛毯记载着西元 1066 年,英格兰国王哈勒德二世被告知哈雷彗星的出现,预兆黑斯廷斯战役诺曼征服英格兰。即使到了现代,彗星仍常被部份媒体或宗教渲染成灾难和世界末日的徵兆, 1998 年海尔波普彗星接近地球,天文迷雀跃欢腾之际,却有美国加州天堂之门教派 39 名教徒集体自杀。但其实每年前来拜访地球的彗星有数十颗之多,只要对这太阳系天体稍有了解,应该会觉得能遇到大彗星造访这样难得的天象, 并非灾难,而是件幸运的盛事!

出现在贝叶掛毯上的哈雷彗星。图 / By Myrabella,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说文解字


彗星之名,其来有自,不论中西皆然。「彗」的本意就是帚,在《说文》中便记载着:「彗,埽竹也。」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象徵扫帚之形。
在篆文中,为会意字,上方的是指细枝茂盛的草
下方的则是手持的意思
其造字的本意是用一种细枝茂盛的干草扎成的扫帚,这也就是为什麼彗星俗称为「扫把星」「扫帚星」了!

西方语言中的「彗星」一词(如英语:comet;法语:comète;德语:Komet), 源自拉丁文的 cometes,这是拉丁化的希腊文 κομήτης(komētēs),意为「长发」,而κόμη(komē)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头髮的意思。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位使用κόμη/κομήτης 这个字,来形容他看见的「长头发的星星」。彗星的天文学符号
也清楚地描绘了它的外观,由小圆盘象徵彗核,和三个突起的短线段象徵彗尾。

彗星的来源与分类


彗星是太阳系形成之初所遗留下来的小天体。约 46 亿年前,一团巨大的分子云因重力坍缩,中央温度升高达数百万度,点燃核融合反应形成原恒星,周围云气因自转在赤道方向形成环星盘。环星盘中距太阳越近温度越高,熔点较高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类地行星。距太阳越远温度越低,气体的逃脱速度较慢,外围行星核心周围包覆了熔点较低的物质,核心重力吸附原始云气中最丰富的氢和氦,形成外围巨大的类木行星。环星盘最外围温度已低至水的熔点以下,物质密度相当低,不足以形成行星,这些剩余的岩石、冰块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形成环带状分布,称为古柏带(Kuiper Belt)。在太阳系形成早期,环星盘中眾多小天体,可能因受到大行星的重力弹射,被拋向太阳系外围,形成球状分布的欧特云(Oort Cloud)

欧特云的概念是 1950 年由荷兰天文学家 Jan Oort 所提出,可能有 1000 亿到 2 兆个冰体组成的彗星核,以球壳状分布在距离太阳 5,000 至 100,000 天文单位处。有时当巨大的分子云或恒星经过太阳系附近, 或是与银河盘面的潮汐作用,会使欧特云外围天体受到扰动进入太阳系内部,形成所谓的长週期彗星。这些彗星有着极为狭长的椭圆轨道,要好几千年到好几亿年才能绕行太阳一圈,且轨道面非常凌乱,平均散落在各个方向,这一类的彗星轨道也可能是双曲线或是拋物线,终其一生只造访内太阳系一次。2004 年发现的「赛德娜」(Sedna), 週期长达 10,500 年,轨道非常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是 76 和 1,000 天文单位,极有可能是来自於欧特云内侧的天体。

週期短於 200 年的短週期彗星,轨道倾角几乎都集中在黄道面 30 度内,它们来自於约 30-55 天文单位处,海王星外围呈环状分布的古柏带,因受重力扰动进入内太阳系,预测有数十万个大於 100 公里的冰质天体及上兆个小彗核散布此处。
古柏带与欧特云的相对关係(想像图)。图 /By NASA,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大部分的彗星都以安全的距离通过太阳附近,像是哈雷彗星与太阳的最近距离就有 8 千 9 百万公里,但有些彗星的近日点非常接近太阳,可能近至只有数千公里,这类的彗星被称为「掠日彗星」(sungrazing comet)。在太阳强大的潮汐力影响下,小彗星可能蒸发殆尽,大彗星也难逃粉身碎骨的命运。轨道类似的掠日彗星,可能源自於一颗大彗星母体。德国天文学家克鲁兹首度注意到 1843 年、1880 年及 1882 年的掠日彗星共通点,指出这些彗星可能来自於 1066 年解体的一颗大彗星碎片,称为「克鲁兹族彗星」(Kreutz Sungrazers)。1965 年明亮的池谷.关彗星,和  2011 年掀起许多惊呼的 Lovejoy(C/2011 W3)彗星,也都是克鲁兹族彗星成员。

2013 年 11 月 28 日通过近日点的C/2012 S1 ISON 彗星,与太阳表面的距离仅 110 万公里,天文学家莫不希望它能像 Lovejoy 彗星(其近日点距离据太阳表面约 14 万公里)一样,能顺利在通过近日点后存活,成为耀眼明亮的大彗星!自 SOHO 太阳观测卫星(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升空以后,业余天文爱好者靠着检查 SOHO 的影像,在电脑前就能发现掠日彗星,台湾的蔡元生先生就曾在 2004 年及 2005 年分别发现两颗 SOHO 彗星呢!
2011 年来访的 Lovejoy 彗星是颗非常明亮的掠日彗星。图 / skyandtelescope
彗星不仅保存了 46 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历史,它所携带的水冰和有机物极有可能为早期的地球带来生命的起源,因此彗星的研究是行星科学中相当重要的课题。


待续...  à不只是灾难扫把星,你不知道的彗星事(2)

文章摘自 泛科学 PanSc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