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冯至〈蛇〉


蜥蝪和蛇大家应该都看过,至少家裡墙角总有小壁虎来来去去。蜥蝪和蛇虽然一个有脚一个没脚,但是在分类上它们都分在爬虫类有鳞目(Squamata),都来自同样的祖先。

不过这个祖先怎么演化出这么多种陆生水生蛇类及蜥蝪,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的研究团队做了个惊人创举,第一次从 161 个有鳞目代表性物种中解读 44 种基因序列,再以这个庞大的资料库重建了至今最可信的有鳞目演化树(演化树是达尔文在他的红色笔记本以分枝系统画出物种祖先至后裔的演变,演化树可以用来解释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演化树里他们有个惊人发现:现在我们看到的蛇都是盲蛇(盲蛇的眼睛被鳞片覆盖或者已经退化,是世界上最小的蛇,主要以蚂蚁或白蚁为食物)的后代。盲蛇住在地底下,所以蛇的祖先们很可能是从地底下会逐渐攻上地表世界,慢慢呈现今天在陆地,湖泊,海洋,树林里出现的可观多样性。

这篇研究报告的作者 J. J. Wiens 教授在访谈中也提到,蛇的体型一律是长长的身、短短的尾,这种体型只有在某些也住在地底的蜥蜴才看得到,所以这种体型设计应该是从地下祖先那里遗传得到的特征。


蛇有细长的身体,身体上有鳞片,还有不时吐出带有尖锐分岔的蛇信。那么,蛇为何吐舌?舌又为何分岔为信?

对於蛇信,数千年来,存在许多不同的论述。亚里斯多德认為,分岔的蛇信可以提供蛇类双倍的味觉,使他们在摄取猎物时得到双倍的喜悦;义大利天文学家Giovanni Hodierna则认为,蛇信是用来清理蛇身的工具;到了17世纪,一些作家声称,他们目击了蛇运用蛇信的分岔来补捉昆虫和动物。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不同关於蛇信的传说与见解,但到底什么才是它真正的功能呢?

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演化生物学家Kurt Schwenk,花了20年的时间针对蛇信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他认为蛇信对於蛇来说,最大的作用便是作為「气味捕捉器」,当蛇不时吐舌并转头摇晃蛇信,蛇信便可以收集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使蛇类追踪猎物或是寻找交配对象。要注意的一点是,蛇信上并没有接收物质的受器,它仅仅是「捕捉」气味的载体,本身并没有感受气味的功能。

蛇信藉由每次吐舌,将外界的化学物质带入口中。在口腔内,蛇信并不会主动将收集来的化学物质带到受器上,而是单纯地将它们累积在口腔底侧,当口腔闭紧,位於口腔上侧的梨鼻器(vomeronasal, 又称Jacobson’s Organ,具备嗅觉受器)便可以接触到这些物质,进一步传送讯息至脑部。

了解了为何吐舌,那蛇信又为何分岔呢?

蛇信上的分岔,可以帮助蛇在一次吐舌过程中得到更广范围的气味资讯,感知三维空间的物质的浓度与其变化,当蛇类摇晃头部,随之摆动的蛇信便可以获得更大区域的物质接收空间,提高侦查效率。具体来说,蛇信可以有效应用在蛇类追踪猎物或是寻找交配对象的过程上:当蛇追踪气味或费洛蒙(费洛蒙是动物传递讯息以进行沟通时释放的化学分子,例如一只工蜂会释放特殊的费洛蒙以吸引它的同伴进入某个地方)前进时,蛇信会不时吐出以确保行进方向,一旦蛇信的其中一端分岔没有捕捉到化学物质或是感受到物质浓度较低时,蛇便会转往浓度高的另一端的方向,以便准确地追踪;若是两端的分岔同时失去气味讯息,蛇便会大幅度摇晃头部与舌头,直到他们能重新定位气味方向。

当蛇追踪气味时,可以直接将蛇信触碰地面,获得残留在地表上的资讯;或者,它们也可以将蛇信在空中挥舞,藉由来回摆动,在头部周围产生许多空气的小旋涡,这些小旋涡可以留住原本在空气中易随风飘散的化学物质,使蛇信能够重复捕捉到它们,维持好的追踪效果。

文章摘自:
1. http://pansci.tw/archives/28068
2. http://pansci.tw/archives/64369

本文摘录原文后经过增删与改动,与文章相关的参考资料请看原文。
参考资料:
1. http://www.baike.com/wiki/盲蛇
2.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8/258/a-2.pdf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信息素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盲蛇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