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动物世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动物世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一条鲸鱼抵数千棵树!鲸鱼的减碳能力不输树木

鲸鱼具有减碳的潜力(图: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抵抗气候变迁必须在拯救鲸鱼与种树之间做出选择,那麽拯救鲸鱼将是较好的选择。

2017年10月6日星期五

寄生虫绝种,人类也受害

寄生虫标本。 图片来源:Andrea Hale / Flickr
恶名昭彰的寄生虫,传染疾病之馀,占据宿主身体平白汲取营养占尽便宜,是活脱脱的 free-rider。如果有天寄生虫大规模灭绝,恐怕不少人类会额手称庆。不过,美国日前有研究指,未来 50 年将有三分一寄生虫灭绝,可能酿成生态灾难,危害人类。原来,寄生虫虽可恨,对大自然却必不可少。

2017年2月1日星期三

大角鹿

如果看过《霍比特人》,那你一定对冷艳的林地国王瑟兰迪尔印象深刻,作为一个精灵王,瑟兰迪尔非常高冷。瑟兰迪尔每次出场都骑着一头长有大角的巨鹿,非常配他的气质。瑟兰迪尔胯下的巨鹿并不是虚构的,它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大角鹿(Irish elk)。


图注:在《霍比特人》中,骑着大角鹿出场的瑟兰迪尔,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1月31日星期二

圣诞岛的红蟹大迁徙

在东亚的隆冬时节,炎热的印度洋上正经历着一场最壮观的生命轮回,我们能做的绝不只是欣赏而已。圣诞岛是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位于印度洋东北部,东经105°40′,南纬10°30 ′,向北500公里就是爪哇岛上的雅加达,面积135平方公里,由火山活动形成,岛上总人口略高于2000,70%是华人,20%是白人,还有10%的马来人——是东亚和新加坡以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地区。


2017年1月30日星期一

什么?!鸡是恐龙的直系子孙?

知名古生物学家杰克·洪那(Jack Hoener)花了整个职业生涯试图重造恐龙。他发掘了难得的连血管和软组织都保存得很好的化石,但是没有发现DNA。因此,他使用了新的技术,试图在鸡,恐龙的直系子孙身上使用遗传工程,重造祖先的特征,包括牙齿,尾巴,和爪子,来创造「鸡恐龙」。


大海雀:北半球的大「企鹅」

许多人都好奇,既然南半球有企鹅,为什么北半球就没有企鹅呢?其实北半球有一种类似于企鹅的海鸟,它们在海浪中游弋、在海岸上产卵,它们就是大海雀(Great auk)。大海雀曾经遍布北大西洋中高纬度的海岸线和岛屿之上,但是由于人类的捕杀,它们最终消失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图注:正在吃鱼的大海雀,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大海雀,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

洪水来了,蚂蚁如何合作渡过难关?

当大雨滂沱、洪水四溢,有些蚂蚁就会开始搭起浮筏。

虽然科学家早就知道蚂蚁有这个防洪机制,但对于它们在搭建浮筏时背后所做的决策,仍是所知甚少。
蚂蚁搭起能逃离水患的浮筏,以保护蚁后。摄影:Jessica Purcell

2016年9月8日星期四

海豹、海狮、海狗、海象、海牛……一次看个够


食肉动物中有三个科几乎一直待在海水中,分别是海狮科、 海豹科和海象科,经常统称为鰭足动物。这三科动物的猎物涵盖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软体动物,有时候甚至包括彼此。它们在繁殖季和育幼季到来时会变成社会性很高的动物,在海边和礁石区域大群大群地聚集在一起,吵吵嚷嚷十分热闹。

海豹(Seal)、海狮(Sea lion)和海象(Walrus)具有流线型的身体,适于游泳,它们大大的眼睛则让它们在水下也能轻鬆找到猎物。它们的肺部有软骨组织支撑,这样即便潜至水下,肺也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为了节约能量,它们的心率在潜水时会降低。

2016年7月3日星期日

水母真的没有大脑吗?


水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6亿5千万年,度过了5次物种大灭绝,如此顽强的生物据说没有大脑。真的是这样吗?

水母有如多细胞生物中的终极另类。它的头、成对的器官、对称的身体系统在哪里?水母这种无脊椎动物遍布全球各地水域,品类数以千计,存活至今已有六亿到七亿年,甚至更久,是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若论出现年代距今之久远,大约是最早期硬骨鱼类及昆虫的两倍。

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世界海龟日(一)

每年的5月23日是世界海龟日(World Turtle Day),目的是让人们关注、了解和尊重龟类,唤起大家对于海洋保育的意识,以鼓励人们保护所有种类的陆龟和海龟。这是由美国龟类救援会(ATR - American Tortoise Rescue)在2000年发起的活动。

全球有7种海龟,而在马拉西亚出现的海龟有4种,它们是:

棱皮龟

另一个名称是革龟 (英语:Leatherback,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

棱皮龟是最大的海龟,也是最大的爬行动物之一。我们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棱皮龟,它们的背面没有角质板,只有类似皮革的皮肤,上面有7条纵棱(看下图);四肢像鳍足,没有爪,前肢比后肢长很多,尾巴很短;背面是漆黑或暗褐色,腹部的颜色比较浅。

棱皮龟的背面有7条纵棱(图片摘自National Geographic)

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猴年新表情帝,萌你一脸!!!

在自然保护区里,一只幼小的金丝猴吃惊的盯着雪景。连夜大雪将整个保护区披上了一层白毯,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An infant golden monkey gawps in incredulity as it looks around at the heavy snowfall which happened over night at the reserve it resides in, leaving the whole area blanketed in a gorgeous cold white frosting today.

这个猴群栖居在大龙潭金丝猴研究中心,地处中国中部湖北省神农架境内。此刻它们正在慢慢适应眼前银装素裹的世界,跳跃玩耍,还用爪子把浮雪踢起来,真是不亦乐乎。
The family of monkeys at the Dalongtan Golden Monkey Research Center in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played and jumped around happily as they got acclimatised to the freezing conditions, kicking the powdery snow about with their feet.

一位幸运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样的镜头:一只小金丝猴坐在妈妈怀里,吃惊的看着周围被白雪覆盖的世界。
A lucky photographer caught this baby golden monkey gazing amazement at the surrounding blanket of snow as it sits in its mother's arms.

2016年1月16日星期六

河豚

河豚有四颗大大的牙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喙子般的构造。某些种类的河豚会用喙子刮取岩石和珊瑚上的藻类,某些大型河豚则以喙子撬开甲壳类和贝类。

它们各种颜色和大小都有,小至2.5公分长的侏儒河豚,大至可以长到0.6公尺长的淡水巨河豚。

河豚最出名的特色就是可以「鼓起来」,变成一颗比原来体型大好几倍的球。科学家认为它们发展出这种防御机制,是为了弥补它们缓慢笨拙的游泳方式。
一只白点叉鼻魨(guineafowl pufferfish)在夏威夷的海域里悠游。摄影:David Fleetham, Corbis

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昆虫伪装大师

为了避免成为猎物,昆虫会利用拟态来融入周围的环境。

Deroplatys trigonodera是一种枯叶螳螂,外表有如森林中腐烂的落叶。PHOTOGRAPH BY CHRISTIAN ZIEGLER, NATIONAL GEOGRAPHIC
说起生物学,到处都有拟态行为。狮子利用保护色融入热带草原。青蛙以拟态与绿色的环境合而为一。最为人所知的变色龙甚至会改变自身颜色来融入背景中。

至於研究人员,他们长久以来一直为拟态而着迷,对某些与达尔文同时期的研究者,例如博物学家华莱士而言,拟态与保护色让他们确信了天择的力量。天择会留下具有成功特质的生物:能融入周围环境的昆虫,被捕食的可能性较低,并且能把自身的基因,以及基因造成的天生伪装传给後代。

然而根据一份本周公布的研究报告,有一种模拟树叶的行为历史比专家预期的还要久远得多,可以追溯到恐龙时期。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

《时代》评2015十大新发现物种:包括你我的祖先

美国《时代》杂志按照惯例发布了一系列的2015年「十大」盘点,其中的一项是2015年「十大新发现物种」,其中不乏令人惊奇的或甚为有趣的动物或植物,包括喜马拉雅山地区会走路的鱼,以及长着「猪鼻子」的老鼠等等。

  1、我们的远古祖先

我们的远古祖先:南非境内发现一种新的古人类纳勒迪人
一名没有受过系统人类学训练的外行很可能会把纳勒迪人(Homo naledi)的骨骼和我们人类的骨骼相混淆。古人类学家们今年在南非一处山洞内发现了大量纳勒迪人的骨骼残骸,鉴定显示其属于15名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手有脚,还有可以抓握的手指。纳勒迪人是我们人类的远古近亲,但和其他远古近亲不同的是,纳勒迪人似乎已经产生了文化——他们会埋葬死者,而一般认为埋葬死者的行为是早期人类近亲不曾具有的行为。但尽管如此,纳勒迪人并非人类,他们在数百万年前漫步在这颗星球表面,我们还不甚了解他们和我们之间在进化上存在何种联系,进化生物学界正在为解答这一问题而努力。此次对纳勒迪人的发现为我们拼凑人类进化的完整图景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但它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对于数百万年前我们先祖的知识是多么有限。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珊瑚

很多同学心里会很疑惑,珊瑚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

摘自www.gizmodo.com.au
珊瑚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植物,珊瑚分为珊瑚虫群体或骨骼。珊瑚虫其实一种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腔肠动物,属于刺细胞门动物,大约有6000多种。它们只有水螅型的个体,身体呈圆筒状,至少有8个触手,触手的中央有口。大部分珊瑚虫是群居动物,许多珊瑚虫共同生活,聚集在一起形成骨架,形状像树枝,被称为「珊瑚石」或「珊瑚」。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來自北方的小白鶴

白鹤是大型水鸟,体型可达约140公分,展开翅膀可看到黑色初级飞羽。图片来源:生态工法基金会《金山小白鹤》粉丝团,陈聪隆摄影。

2014年12月13日,一只大型鸟类,有着黄褐色羽毛的白鹤(西伯利亚白鹤Siberian Crane,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翩然出现在新北市金山的清水湿地,成了冬日最热门的赏鸟旋风、游客打卡的景点。由于来访群众甚多,新北市动物防疫保护处派人在现场维持秩序,拉起警戒线。一旁设有告示牌,提醒观赏者要保持距离。除了来来去去的人们,也有爱好生态摄影的人耐心守候,在寒风中等待7小时,只为了在不干扰的情形中,拍下白鹤展翅飞翔的优美姿态。也有热心人士邱铭源等人成立守护团队,持续在地纪录,张贴「鹤出没注意」的牌子,上面还有白鹤粉丝团的QR code,只要用手机扫瞄就可上网了解白鹤每天的最新动态。

迁徙五千里的濒危白鹤

只见白鹤无视於好奇的人群,悠哉走在水田间,不时低头觅食福寿螺,根据观察一天可吃上300颗!白鹤是大型水鸟,体型可达约140公分,这是白鹤首度造访台湾,可能是南飞时因天候不佳与亲人走散了,独自迷航,先是停留在北方的彭佳屿,几天后来到金山的清水湿地。白鹤展开翅膀时可看到黑色初级飞羽,成鸟全身披覆雪白色羽毛,因此又被称为西伯利亚白鹤或雪鹤(Snow Crane);幼鸟的羽色主要為黄褐色、白色,来台湾的小白鹤就是尚未长大的亚成鸟。

白鹤会长途迁徙5000公里,是鹤科中距离最远的。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族群,99%属於东部族群。东部族群分布在俄罗斯东部的雅库特(Yakutia),冬季时迁徙到中国的鄱阳湖度冬;西部族群则分布於俄罗斯西部乌拉山附近的库诺瓦特河(Kunovat River),冬季时迁徙到里海南部及印度的巴拉特浦(Bharatpur)度冬。

由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湖泊淤积、农业开发等问题,白鹤栖地严重流失,白鹤是鹤科中最具灭绝危机的物种,全球仅存不到4000只。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IUCN)的保育等级列为「严重濒临灭绝」。由于数量岌岌可危,1993年,印度、伊朗、中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签订保育合作备忘录,共同执行白鹤的族群监测及保育工作。俄罗斯的Oka鹤类復育中心(Oka Crane Breeding Center),负责进行白鹤保育工作,包括人工配育、繫放及野放追踪等等。

农民们展现了友善诚意,协助将乾枯的田地翻土、蓄水,以利白鹤的觅食。图片来源:生态工法基金会《金山小白鹤》粉丝团,陈聪隆摄影。
候鸟、湿地与人

来自遥远北方的小白鹤,为何选择金山的清水湿地落脚呢?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赖荣孝表示,清水湿地是候鸟从北方飞抵台湾,最先遇到的两块湿地之一。2003年的丹丹(丹顶鹤)就先落脚在东北角的田寮洋湿地,2007年则有四隻丹顶鹤蒞临金山清水湿地。然而,这两块湿地一直面临开发压力,2007年丹顶鹤事件考验了政府保育的决心,当时台北县决定把地方争取二十年的联外道路停工废止;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因素,道路还是盖了,直接切过清水湿地核心区域。现在利用这条路的车辆寥寥可数,却是直接增加了候鸟的生存困难。

如今飞来了稀有的白鹤,又再度提醒我们对待湿地态度的重要性。长期关心湿地的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復育了八烟的水梯田,成了著名的八烟聚落,并且加入联合国里山倡议成为会员。这两年,基金会也在金山清水湿地展开无毒农业、友善耕作的计画,提倡「营造友善与安全的栖地,才是生态保护的根本」的精神。基金会副执行长邱铭源表示,检视清水湿地的土地使用现况令人忧心,近100公顷的湿地范围,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面临废耕与休耕的窘境,喂养一只鹤堪称勉强而已。

小白鹤的造访,感动了许多人,多位农民也展现了友善诚意,加速水圳的修復,协助将乾枯的田地翻土、蓄水,以利白鹤的觅食;基金会则是承诺帮农民卖米,因而有了「金山尚鹤米」的预购活动。「今日鸟类,明日人类」,小白鹤让我们看到消失的野鸟地图,也让我们看到湿地可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未来。

希望小白鹤可以在台湾平安度过冬天,待温暖的春天来临,羽翼渐丰,顺利北返回到俄罗斯的故乡。

参考资料来源:

1.《严重濒临灭绝的新访客:白鹤》作者:林大利
2. 生态工法基金会《金山的小白鹤》粉丝团
3.《守护金山清水湿地》作者:赖荣孝


文章摘自《國家地理雜誌

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保护濒临绝种的物种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针对物种的保护状况,他们作了以下分类:

(点击看大图)

根据维基百科,以下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分类标准:


无危(LC - Least Concerned)
  • 虽然存在威胁但是目前并不严重。英文直译为「低度关注」,并不是指该物种受到的关注少,而是威胁不严重,不用过分关注的意思。例如:台湾蓝鹊(Taiwan blue magpie)、狼。
台湾蓝鹊(左图摘自「小鄭的鳥類飛羽攝影」,右图摘自「于老師教室」)

近危(NT - Near Threatened)
  • 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例如:小头睡鯊(greenland shark)、兔猻(Pallas's cat)。
左图是兔猻(图片摘自维基百科),右图是小头睡鲨大(图片摘自Tumblr

依赖保育(CD - Conservation dependent)
  • 依赖保育处于近危与易危之间(上图并没列出),保护现状较低但依赖人类保育以防止濒危或灭绝,例如:大角斑羚(giant eland)。
大角斑羚——世界上最大的羚羊(图片摘自度哥世界之最

易危(VU - Vulnerable)
  • 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例如:环尾狐猴(ring-tailed lemur)、大白鲨、北极熊。
环尾狐猴(图片摘自新浪科技,点击以上图片看大图)
  1. 乌龟身体横跨独木桥,挡住去路,环尾狐猴见状聚在一起分析形势,寻找解决之道
  2. 一只环尾狐猴脱离大部队,走上前来试探,这时,乌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试图将环尾狐猴吓走
  3. 环尾狐猴可不是被吓大的,它最终鼓足勇气,决定从乌龟身上跳过去
  4. 当环尾狐猴准备落地时,乌龟一脸迷茫,转身欲一探究竟
  5. 环尾狐猴看上去尝到了甜头,开始在乌龟身上跳来跳去

濒危(EN - Endangered)
  • 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例如:蓝鲸、熊貓、银杏。
银杏(以上图片皆摘自维基百科
  1. 夏天的银杏叶子
  2. 秋天的银杏叶子
  3. 银杏果实
  4. 银杏树

极危(CR - Critically Endangered)
  • 野生种群即将面临绝灭的机率非常高。例如:台湾鲑鱼和马来穿山甲(Sunda pangolin)。
台湾鲑鱼——櫻花钩吻鲑Formosan landlocked salmon / Taiwanese salmon(图片摘自台灣建國網站

在印尼的巴厘动物园(Bali Zoo),一只穿山甲背着它的幼儿。照片摄于2014年6月19日,它的幼儿在同年5月31日诞生。(图片摘自Autralian Geographic的文章Sunda pangolin mum with her pangopup



穿山甲(视频来源与上图相同)


野外绝灭(EW - Extinct in the Wild )
  • 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属于野外绝灭。例如:墨西哥蝴蝶鱼(Butterfly splitfin)、台湾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
台湾梅花鹿(左图,摘自华语广播网)/墨西哥蝴蝶鱼(右图,摘自维基百科

绝灭(EX - Extinct)
  • 如果有理由怀疑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物种已经绝灭。例如:袋狼(Thylacine)、渡渡鸟(Dodo)、旅鸽(Passenger pigeon)。

袋狼(摘自维基百科


左图:旅鸽(图片摘自科學人雜誌
右图:渡渡鸟——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中根据现代研究制作的渡渡鸟骨骼和实体模型(图片摘自维基百科

延伸阅读:從50億到0 旅鴿滅絕之謎


数据缺乏(DD - Data Deficient)
  •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物种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绝灭的危险程度时,即认为该物种属于数据缺乏。例如:苏格兰交嘴雀(分类学上不确定与鹦交嘴雀的关系)、云南柏(缺少野生种群大小的资料)。

另外,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选出了5种最丑陋的濒临绝种的动物,你认得几个呢?



其他参考资料: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

动物的生活方式(独居)

动物的生活方式分为群居和独居。

独居的动物有豹、蛇、熊、老虎、狐狸、蜘蛛、蜥蜴(lizard)、啄木鸟(woodpecker)、鸭嘴兽(platypus)、貘/马来貘(tapir)和穿山甲(pangolin)等。

您知道动物独居的原因吗?

原来它们为了避免竞争食物和水,也为了避免竞争生活空间或庇护所和地盘,而同类的动物也会避免竞争配偶而独居呢。

以下是一些独居动物的图片:





老虎是独居的动物,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它们通常需要面积很大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由于其对栖息地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

老虎的栖息地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水;必须有足够的林木或茂盛的草丛,供它们隐藏(以避开天敌,尤其是人类)。老虎的活动范围比较大,大约是100~200km2,特别是人烟稀少,动物资源丰富的林区。

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Endangered,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而一部份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其野生种群即将面临绝灭的机率非常高)。20世纪初老虎的数量大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估计全球仅存3200只老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而失去栖息地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点击这里,阅读有关更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容。


资料来源:
1. 维基百科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1月3日星期六

动物的生活方式(群居)

动物的生活方式分为群居和独居。

群居的动物有鹿、猴子、狼、羊、马、大象、大猩猩、狮子、鬣狗(hyena)、麝牛(musk ox)、狐獴(meerkat / suricate)、狒狒(baboon)、麻雀、蚂蚁、蝙蝠、蜜蜂、金枪鱼(tuna)、海豚、海狮、海象和企鹅等。它们群居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自卫或者互相保护及容易觅食。

以下是一些群居动物的图片:


很多昆虫是群居动物,如:蜜蜂、蚂蚁等。您还知道有哪些昆虫是群居的吗?

奇妙的蚂蚁社会

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社会性昆虫,小小的蚂蚁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它们与恐龙同一时代。随著地球环境的变迁,身躯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仍活跃在地球上。它们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取食物、生长、发育及繁衍后代,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地球上各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繁荣鼎盛的蚂蚁王国,全世界的蚂蚁共有260属、16000种,其数量在一百多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蚂蚁在分类上属於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一般体形较小,顏色有黑色、褐色、黄色及红色等多种顏色,体壁具有弹性,光滑或有毛,具咀嚼式口器,有三对步行足,有翅或无翅。蚂蚁群居、筑巢、有不同阶级、行社会性分工的昆虫,一般来说,在一个群体裡,有4种不同的蚁。

1.蚁后
是具有极强生殖能力的雌蚁,体形较大,特别是腹部大,一般均有复眼和单眼,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而小,有翅膀,但在交配及筑巢后脱落。蚁后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及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它的一生什么也不做,只负责产卵,让这个家族延续下去。

2.雄蚁
是一种有翅的蚂蚁,头圆小,上顎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雄蚁的主要职责是与蚁后交配。

3.工蚁
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无翅,一般是个头最小但数量最多的群体,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善於步行奔走,它们的一生都在辛苦地劳动,它们不停的觅食、保卫家园,照顾蚁后产下的弟弟妹妹们,就连蚁后的生活起居都要照顾。

4.兵蚁
兵蚁也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头大,上顎发达,可以咬碎坚硬的食物,它们的主要职责為保卫群体的安全。当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战争时,兵蚁会勇敢地上去厮杀。

蜜蜂也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您知道蜜蜂如何分工合作吗?


很多犬科动物都是群居的,比如:狼、鬣狗;猫科动物(例如猫、豹、狮子和老虎等)一般不群居,只有狮子是群居的 。



一般食草动物都是群居的,用来保护自己,比如:麝牛、野马、鹿、斑马、犀牛和大象等。



所有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群居动物:如人猿、金丝猴、黑猩猩、狒狒、长臂猿等,包括人 。



还有很多鸟类,比如:海鸥、企鹅、鹈鹕、麻雀、天鹅和大雁等 。


啮齿目的动物也有很多是群居,比如:老鼠、野兔和水豚等。



很多海洋动物是群居的,比如:金枪鱼、小丑鱼。几乎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也都是群居,比如虎鲸,蓝鲸,座头鲸等各种鲸,但抹香鲸除外,还有海豚、海狮、海象等。


狐獴的栖息地在非洲南部,它们是会挖洞的动物,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只有在白天才离开。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狐獴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彼此的关系。

一或多只狐獴在其他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当发现掠食者时,狐獴哨兵会叫出警示,其余成员就赶紧逃或躲进散佈在它们地盘里的洞内。哨兵会是第一个从洞口出现来查看掠食者动静,并持续叫着使其他成员保持在洞内,若是没有威胁了哨兵会停止警告的叫声,其他的成员就可以安全地现身了。

点击这里,阅读有关更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容。


资料来源:
1. 维基百科
2. 蚂蚁世界与化学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

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冯至〈蛇〉


蜥蝪和蛇大家应该都看过,至少家裡墙角总有小壁虎来来去去。蜥蝪和蛇虽然一个有脚一个没脚,但是在分类上它们都分在爬虫类有鳞目(Squamata),都来自同样的祖先。

不过这个祖先怎么演化出这么多种陆生水生蛇类及蜥蝪,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的研究团队做了个惊人创举,第一次从 161 个有鳞目代表性物种中解读 44 种基因序列,再以这个庞大的资料库重建了至今最可信的有鳞目演化树(演化树是达尔文在他的红色笔记本以分枝系统画出物种祖先至后裔的演变,演化树可以用来解释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演化树里他们有个惊人发现:现在我们看到的蛇都是盲蛇(盲蛇的眼睛被鳞片覆盖或者已经退化,是世界上最小的蛇,主要以蚂蚁或白蚁为食物)的后代。盲蛇住在地底下,所以蛇的祖先们很可能是从地底下会逐渐攻上地表世界,慢慢呈现今天在陆地,湖泊,海洋,树林里出现的可观多样性。

这篇研究报告的作者 J. J. Wiens 教授在访谈中也提到,蛇的体型一律是长长的身、短短的尾,这种体型只有在某些也住在地底的蜥蜴才看得到,所以这种体型设计应该是从地下祖先那里遗传得到的特征。


蛇有细长的身体,身体上有鳞片,还有不时吐出带有尖锐分岔的蛇信。那么,蛇为何吐舌?舌又为何分岔为信?

对於蛇信,数千年来,存在许多不同的论述。亚里斯多德认為,分岔的蛇信可以提供蛇类双倍的味觉,使他们在摄取猎物时得到双倍的喜悦;义大利天文学家Giovanni Hodierna则认为,蛇信是用来清理蛇身的工具;到了17世纪,一些作家声称,他们目击了蛇运用蛇信的分岔来补捉昆虫和动物。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不同关於蛇信的传说与见解,但到底什么才是它真正的功能呢?

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演化生物学家Kurt Schwenk,花了20年的时间针对蛇信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他认为蛇信对於蛇来说,最大的作用便是作為「气味捕捉器」,当蛇不时吐舌并转头摇晃蛇信,蛇信便可以收集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使蛇类追踪猎物或是寻找交配对象。要注意的一点是,蛇信上并没有接收物质的受器,它仅仅是「捕捉」气味的载体,本身并没有感受气味的功能。

蛇信藉由每次吐舌,将外界的化学物质带入口中。在口腔内,蛇信并不会主动将收集来的化学物质带到受器上,而是单纯地将它们累积在口腔底侧,当口腔闭紧,位於口腔上侧的梨鼻器(vomeronasal, 又称Jacobson’s Organ,具备嗅觉受器)便可以接触到这些物质,进一步传送讯息至脑部。

了解了为何吐舌,那蛇信又为何分岔呢?

蛇信上的分岔,可以帮助蛇在一次吐舌过程中得到更广范围的气味资讯,感知三维空间的物质的浓度与其变化,当蛇类摇晃头部,随之摆动的蛇信便可以获得更大区域的物质接收空间,提高侦查效率。具体来说,蛇信可以有效应用在蛇类追踪猎物或是寻找交配对象的过程上:当蛇追踪气味或费洛蒙(费洛蒙是动物传递讯息以进行沟通时释放的化学分子,例如一只工蜂会释放特殊的费洛蒙以吸引它的同伴进入某个地方)前进时,蛇信会不时吐出以确保行进方向,一旦蛇信的其中一端分岔没有捕捉到化学物质或是感受到物质浓度较低时,蛇便会转往浓度高的另一端的方向,以便准确地追踪;若是两端的分岔同时失去气味讯息,蛇便会大幅度摇晃头部与舌头,直到他们能重新定位气味方向。

当蛇追踪气味时,可以直接将蛇信触碰地面,获得残留在地表上的资讯;或者,它们也可以将蛇信在空中挥舞,藉由来回摆动,在头部周围产生许多空气的小旋涡,这些小旋涡可以留住原本在空气中易随风飘散的化学物质,使蛇信能够重复捕捉到它们,维持好的追踪效果。

文章摘自:
1. http://pansci.tw/archives/28068
2. http://pansci.tw/archives/64369

本文摘录原文后经过增删与改动,与文章相关的参考资料请看原文。
参考资料:
1. http://www.baike.com/wiki/盲蛇
2.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8/258/a-2.pdf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信息素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盲蛇科